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清 陈设品 高30.1厘米 梅瓶的形式是小口、短颈、丰肩、瘦底、圈足,因口小可插梅枝而得名。梅瓶在宋元时代甚多,元代景德镇的青花梅瓶很有特色,以后各代所造梅瓶种类增多,并且更为精致美观。松石绿釉又称葵绿釉,雍正时期(公元1723-1735年)创烧。这件松石绿梅瓶正是在雍正年间烧制的。
汉 西汉 殓服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 长182厘米 在汉代,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,一些贵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王制殓服,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。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,编缀玉衣的缕线质料的等级规定不明。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既有金缕、银缕或铜缕,还可以用丝缕。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,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,诸侯王、列侯、贵人及公主用...
清 陈设品 高30厘米、口径8厘米 粉彩为釉上彩,又名软彩,始于康熙年间(公元1662——1722年),盛于雍正年间(公元1723——l735年)。它是由五彩发展而来,其特点是改变了五彩单线平涂的绘法,有的画面施以玻璃白粉,再绘以各种彩料。这件镂空转心瓶为清代创制的一种新瓶式,是在镂空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,转动内瓶时,通过外瓶的镂孔,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。
唐 度器 1958年湖北省武汉市唐墓出土 长29.71厘米、宽2.3厘米、厚0.2厘米 唐尺的质地有铜、木、牙、铁,装饰手法有雕花、镂刻、鎏金、错银,纹样有人物、花卉、禽兽等。在有的墓葬里,唐尺与铁剪放在一起,显然是表现死者生前裁剪服装时所用之物。此铜尺正面等分二段,一段刻五寸,未刻分,另一段刻一条龙纹,尺的一端有小孔。
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距今约6000年,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46.2厘米,口径5.7厘米 此小口尖底瓶呈纺锤状。顶部为一圆形杯状小口,颈部略细于口部。圆肩鼓腹,尖锥形底部,器身中部有对称的双环形耳。颈部以下饰黑彩,上腹部饰细密的斜线纹,其余器表素面磨光。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,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,因瓶腹是空的,重心在瓶的中上部,瓶就倒置于水中...
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河姆渡文化 炊具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高25.5厘米,口径12厘米 釜是一种蒸煮用的炊器。这件陶釜用手工贴塑而成,广口,鼓腹,圜底,翻唇下折,颈腹连接处有肩脊相隔,腹部饰绳纹。胎质为夹炭黑陶,比较粗厚疏松,重量较轻,吸水性强。此类陶釜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器物。釜是与灶配套使用的炊具,用于煮食。这件黑陶釜的底部已部分脱落,从脱落的痕迹可以看...
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距今1万年左右 食器 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 口径20厘米、高18厘米 这件红陶罐用手工捏制而成。直口,深腹,圜底,外饰绳纹,胎质粗陋,器形简单,制作技术原始。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较古老的陶器,也是世界上较早的陶器。 陶器是用泥土塑成陶坯晾干后,在800-900℃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,是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非天然材质的物...
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河姆渡文化 狩猎工具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长6——10厘米 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,一侧刻孔,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,用以调节声调。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,其中鹿科动物居多,仅鹿角即有400多件,可知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。河姆渡氏族获鹿丰厚,与骨哨的使用关系甚大。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,吸引异性,伺机诱杀。
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出土时螺蛳壳盛在一件陶钵内。半坡原始村寨坐落在浐河岸边,半坡氏族除在浐河中钓鱼、叉鱼、网鱼外,还在岸边采集螺蛳食用。食用过的螺蛳尾端往往有一小孔,这是食用者为便于嘬取螺蛳肉而特意敲成的。
清 高13.5厘米、口径19厘米、底径14厘米 这是公元18世纪柬埔寨送给清政府的礼物。在柬埔寨,广为流传着许多历史传说故事和创世神话,如《金环蛇的故事》、《雷电的故事》、《蚊子的故事》,以及这件银钵上表现的《金鹿的故事》等。
清 高22.8厘米,口径、底任均为21.2厘米 这是日本国赠送给清朝的礼物。描金漆在日本称为“商绘”。中国的漆技传到日本后得到发展,某些方面超过了中国。明清时期,大量日本金漆、描金漆等流入中国,这件山水大笔筒是一件日本制作的、十分精美的描金漆器。
清 高51.6厘米、口径17.5厘米、底径18厘米 清朝初年,中朝两国在边境定期互市,进行贸易,大量的朝鲜商品不断进入中国。这类朝鲜生产的青花瓷,不仅通过商品贸易流入中国,还常常作为礼品送至中国。
唐 原碑立于河北省易县 碑高322.3厘米 此碑为唐开元二十七年(公元739年)立,碑文由王端撰,苏灵芝书,共18行,记述了铁像建立的起因、经过。重要的是通过碑文末尾的附记,可以辨识出“开北山通车道三所,置县三,每驿傍造店一百间,造水碾四所”等字。这反映了当时商业交通发展的情况。据《大唐六典》记载,当时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,其中有水驿、陆驿和水陆相兼的驿站,以加强国家公共职能和...
清 全卷长346.7厘米、宽42.2厘米 作者: 沈喻 这幅图卷描绘清代康熙年间通惠河漕运的情况。通惠河又称大都运粮河、大通河,开凿于元至元二十八年(公元1291年)。这是由郭守敬规划开通的由大都(今北京)至通州的运河。这样,南粮北运的船只可以直达城内的积水潭。此河明清两代屡加修浚,继续使用,但因部分故道为宫墙所占,因此漕船只能到城东南的大通桥为止。为适应水源减少的现象,清代废弃...
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绘画用具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长17.5厘米,宽14.4厘米,厚4.2厘米 石研磨盘分两格,可以同时研磨两种颜料。北首岭遗址同时出土有紫、红两种颜色的颜料,颜料做成彩锭。石研磨盘应当是研磨彩锭的用具。研磨好的颜料,主要用于绘出彩陶图案。 此研磨盘是加工彩绘颜料的工具。盘身由白色石料雕琢而成,平面近椭圆状。盘面分为大小两个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